古代科举制度中,文武科分别设有状元,而这两个科目都可以产生各自的“状元”。严格来说,状元是指殿试中的第一名,而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文科的殿试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设立,而武科的殿试则直到明朝末年股票配资收益,才正式成为一个固定的科目设置。
根据《明史选举志》的记载:
“崇祯四年,武会试榜发,论者大哗。帝命中允方逢年、倪元璐再试,取翁英等百二十人。逢年、元璐以时方需才,奏请殿试传胪,悉如文例。乃赐王来聘等及第、出身有差。武举殿试自此始也。”
这意味着,在崇祯四年之前,武科的考试只有会试,而没有殿试。尽管民间习惯上将武科会试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但直到崇祯四年,才有了官方确认的“武状元”这一称号。
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后来的考据学家而言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标志性时刻。清代的学者赵翼便在《陔余丛考》中提到:
“崇祯四年,因武会试中式之王来聘、徐彦琦俱能运百斤大刀,及榜发,二人不与选,乃下考官狱,特命词臣倪元璐等覆阅,取百人,视文榜例分三甲,传胪赐宴,以前三十卷进呈,钦定一甲三人,来聘居首,即授副总兵。武榜有状元自此始。”
展开剩余68%据史料记载,崇祯四年首次举行的武科殿试,第一名的得主便是王来聘。
王来聘,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显得颇为特别,翻译过来可以理解为“君王亲自来礼聘”。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名字的缘故,他在崇祯皇帝眼中获得了特殊的青睐。确实,崇祯皇帝也真心将他视为“武状元”,并亲自钦定他为该科的状元。
王来聘虽然是顺天府人,但他与胶东半岛的登州有着深厚的渊源,只不过,这段渊源更多带有一种“悲情”的色彩。根据《明史》的记载,王来聘在崇祯六年初,随军参加了平定孔有德叛乱的战斗,并最终在登州战死。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曾在两年前荣膺“武状元”的人物,因公殉职,在国家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明朝的长期历史中,朝廷大多数时间奉行“文官治国、武将辅佐”的政策,文官地位较高,武将则较为低调。但到了崇祯年间,国内的战乱和外敌的威胁使得朝廷开始重视并倚重武将,崇祯皇帝也因此开始表现出对武将的格外关注。武科殿试的开设,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偶然性,但也显现出他对军事将领的重视。王来聘中得武状元后,立即被授予副总兵的职位,迈入了高级武官的行列,成为了崇祯皇帝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明史》中记载,王来聘在获得任命后,感激涕零,表示:“上重武若此,欲吾侪效命疆场尔,不捐躯杀贼,何以报上恩!”显然,王来聘深知这份重任背后的意义,他心系国家,决心以生命报答君主的厚爱。
机会很快降临,崇祯四年末,孔有德在吴桥发动叛乱,并于次年初攻占登州并围困莱州。明朝朝廷决定派遣大军前往平叛,王来聘也加入了这支征讨大军。经过沙河之战和北马之战后,叛军退守至登州,虽然明军围城已久,但始终无法突破防线。
到了崇祯六年初,明军终于使用火药轰开了登州城墙,激烈的争夺战随即爆发。王来聘作为一名身手不凡的武将,凭借着百斤大刀的威力和个人的英勇,在乱战中冲锋陷阵。然而,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他最终因重伤不治而死,年仅三十岁。尽管《登州府志》中并未详细记载王来聘的殉国事迹,但《明史》却特别提到了他的英勇表现,并表示:“来聘复先登,中伤而死。天子惜之,赠荫有加。”
虽然王来聘的仕途并不显得格外辉煌股票配资收益,但他作为首位“武状元”的身份,具有历史性的象征意义。再加上他因公殉职,具有激励作用,最终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追赠,清朝乾隆年间也为他加上了“忠愍”的谥号。王来聘的名字因此永载史册,成为了历史中令人铭记的一位英雄人物。
发布于:天津市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